![]() |
海雅林屋、钟鹰扬故居、麦万弘农堂 |
海南客家人从宋末元初开始,有几次南迁海南,海南的客家人目前总人数在20万左右,大多数集中在儋州市。在儋州市内又主要分布于市区所在的那大城区和南丰、兰洋、和庆等乡镇。这些客家人多是来自于大陆地区的赣中南、粤东、闽西等地。然而,是什么原因让客家先民大都聚集于儋州进而又以南丰为最集中地,小圈没能找到原因。
客家人有自家的民居建筑 – 围屋。 即便迁徙到异地,一旦经济条件允许就如在故乡一样,在新的环境下复制围屋建筑。也会因地制宜,建筑形式上做一些变通。
福建的围屋会围成一个完整的大圆,广东的围屋多呈半圆形或四方形。客家人的围屋一般是围绕正堂而建,家族大人数多所需房间数量也就多,自然就形成了半圆形、整圆。围屋建设成本较高,一般家族建造围屋时,是由每户出钱共同完成。海南客家人多是迁徙而来,刚到海南的客家人财力并不充足,人数少,规模小,客观上造成围屋的整体规模偏小。所以海南围屋多呈直列,房间就足够使用了。
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堂屋一定会有,沟通围屋内外的几处大门是必须的。此外,水塘、晒谷场,以及其他内部构造大体一致。
根据2008年底的政府普查,在儋州市共发现了八处客家围屋,其中七处都位于南丰镇,分别是钟鹰扬故居、海雅林屋、夏海赖屋、油麻林屋、南丰叶屋、高台钟屋和田寮钟屋。另一处是和庆镇美万新村麦万村内的弘农堂。
这些客家围屋基本都建于清代或民国初年。建筑风格大体一致:封闭性、聚居而围,以宗祠为中心,两侧排开。但又与福建、江西等内地典型的客家围屋有所不同,每处围屋均为长方形,没有达到弧形或圆形规模,屋面到屋顶的高度偏矮,但窗户开得大。
这些围屋均由堂屋和二横屋组成,主体是堂屋,用于祭祖;两侧为横屋,用于居住;堂屋与横屋的后墙在同一直线上,围屋大都依山而建,前低后高,门前均有禾坪,个别围屋,还有碉楼、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。儋州现存的围屋大都年久失修,渐渐淡出人们视野。
南丰镇的七处围屋中,至今有一定规模、保存得比较完好的要数海雅村林氏围屋和深田村钟鹰扬故居。以下要进一步介绍的就是这两处围屋和和庆镇的弘农堂。文字和图片资料基于若干年前的状态,不能确定现状如何。
海雅林屋
![]() |
钟鹰扬故居
![]() |
弘农堂
![]() |